6 月 2 日,在鳥巢文化中心舉辦的「社創之星」大賽上,評委們通過獻花的方式選出大賽五強。

「沒花一分錢推廣,就吸引了 16,000 多名用戶,實際轉化率在 80% 以上」、「參加互助社的老人每人每年節省藥費就達 15,000 元,這是巨大的市場」在 6 月 2 日舉辦的「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業家年會暨社創之星年度總決賽」上,十二強選手並不避諱「談錢」,卻讓在場評委點讚。



這些選手中有花了半生精力投身慈善的民間草根,也有放棄英國學位紮根社區公益的女大學生。i創籌聯合創始人杜葵認為,這代表著我國的社會企業越來越成熟,「商業運營代表可持續發展,自我造血才能更好發揮社會價值。」

政府想做做不好NGO 想做做不了,普通企業又不肯去做的事,就是社會企業的領域。」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說,社會企業要用商業的手段來達到公益的目的,比起 NGO 多了自我造血功能,又不像普通企業那樣追求利潤最大化,而是將社會價值放在首位。



商業模式會不會讓公益打折扣?「社創之星」五強之一李海市認為,社會企業反而是更“聰明”的方式。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就職多年,熟悉中國公益界的他發現我國缺乏專註于食品安全的公益組織。在民生最相關的領域出現短板,在李海市看來,是因為「NGO 需要社會尤其是政府和企業資助。但食品安全領域容易觸碰企業利益,甚至影響社會穩定,可以說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兒,願意資助的人很少」。因為無法自我造血,NGO 難免趨向於「資源指向型」,真正棘手的領域反而缺乏關注。想要做「問題指向型」的公益,社會企業的模式是一個好辦法。

目前,李海市的「啄木鳥食品安全中心」幫助農戶和農業創業企業做產品安全檢測,並制定質量提高方案。有償模式讓中心更加可持續運營,未來「啄木鳥」還將搭建包含食品質量、營養等要素的食品安全資料庫。他認為,其商業化后衍生的產品會具有更大的市場和社會影響力。



除了解決傳統 NGO 難以觸及的痛點,社會企業因為要在市場上拼殺本身也需要更多智慧。按照杜葵的話說:「優秀的社會企業更需要洞察人性」。

在友成基金會理事長王平看來,這份被逼出來的智慧恰恰提高了公益的質量,「沒有智慧的行善無異於作惡,因為沒有智慧的公益可能調動的是人性中更自私的一面,使得受助者自我看低,而智慧的公益是把人善的一面、積極的一面調動出來,用正向的能量去影響別人,從而也改變做公益的人本身」。

杜葵認為,本次「社創之星」大賽中最受歡迎的兩個項目都體現了這種精神:獲得最高獎金的「路人甲」小額捐助平台經過大數據分析,發現中國最有潛力的公益藍海恰恰是10元的小額度捐助。宋燕京的「福壽百年」老年互助社則摘得了最佳人氣獎。

在創始人韓靖心中,「路人甲」的核心是「籌眾」即吸引捐助人的關注。「我想讓大家知道公益可以是快樂的事情。通過微捐助,不僅可以收穫感謝信和反饋函,更有價值遠超 10 元的商家優惠券。」他介紹,「路人甲」將來還會讓捐助人直接參与公益活動,讓更多人接近公益。



顛覆了傳統養老院的模式,「福壽百年」選擇「小老幫助大老」,而互助社本身只做團隊建設、護理輔導和公益講座。「用擔心、可憐的態度去對待老人,老人就失去了生活動力。互助即自助的模式反而讓他們有了精神。」宋燕京最終將互助社的理念定為「提升生命能量」,就是希望老人可以自己實現突破。

在企業架構上精心策劃,社創企業也有了多樣的盈利模式:「福壽百年」的社區自助養老模式除了讓每位入社老人繳納低廉的入會費外,更吸引了政府購買;「路人甲」則明確不會從捐助者身上盈利,利潤全部來自想要藉助平台發放優惠券的企業。

韓靖認為,公益屬性和企業屬性無疑是互補的,企業盈利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、更好地開展公益;公益屬性也無疑是企業最好的招牌,大大降低了吸引用戶、對接社會資源的成本。



在杜葵看來,盈利只是表面,社會企業更多地給公益事業帶來了觀念上的變化。過去的 NGO 沒有客戶意識,將受助者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。而社會企業越來越注意到受助者只是用戶,真正的客戶在於購買者和捐助者。它們有了鮮明的服務意識后,無疑會更多地撬動社會資源,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該公益領域,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,「作為捐助者、關注者的『因』多了,受助者作為結果自然會變好,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所以在某種程度上,捐助者比受助者更重要」。

徐永光也持這種觀點,他列舉了印度一家社會企業的例子:這家專註為窮人做心臟搭橋的印度公司價格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,但事故率比美國還低。在徐永光看來,社會企業逐步改變著公益生態:公益不一定是心酸、悲慘的,公益項目所提供的服務也不見得低人一等。相反,高效撬動社會資源實現多贏將會是社會企業努力的方向。

對於社會企業未來的發展,除了進一步學習商業方法、完善運營模式,杜葵還建議社會創業者們要有開放心態,多與他人分享。「社會價值不會如同商業價值一樣因為複製而減少。社會企業的本質是要解決社會問題,所以不但不要搭建壁壘,反而要多多合作,甚至期待別人“抄襲”」。


↡ 掃描關注微信公眾號 ↡

 

✎ 您可透過連結知行者官網瞭解我們提供的業務項目。
✎ 業務聯繫請郵寄 chi.gyosha@gmail.com 或電話 (02) 2760-8038。
✎ 若您是 facebook 重度使用者,歡迎加入我們的粉絲專頁
✎ 文章轉載自 sina.tw

arrow
arrow

    知行者創藝行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